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高2021级11班 林三茗
一、“小时候特别喜欢吃面,我妈就调侃我以后长大嫁到北方去 ”
地理知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所有植物成熟均与光热水资源有关,北方光热水资源不及南方,适合耐寒作物生产,一般我国的粮食种植有四种成熟方式
北方:一年一熟,春播秋收。华北地区:二年三熟,冬季有一种冬小麦,可以过冬。南方地区:一年两熟,作物并不一样。海南某些地区:一年三熟,那里日照和降水常年充足。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二、“今年过年回家不敢吃太辣的菜,被亲戚们笑说我不是正宗的重庆妹子 ”
地理知识: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四川虽不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地处盆地,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补充:中国各个地区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那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三、“寒假和朋友出去玩儿,我妈叫我6:00之前就要回家,不然天黑了不安全,以前夏天都可以玩到6:00以后的,天也没有黑 ”
地理知识:因为日照时间与地球公转和自转有关,我国属于北半球。我国处于冬季时,阳光多照射在南半球,所以中国的日照时间会短一些;当夏季来临时,阳光多照射在北半球,所以日照时间会较长。
四、“冬天想洗澡的时候,大人都让我下午2:00去洗澡。包括重庆夏天,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12:00,而是下午2:00 ”
地面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白天因太阳辐射的变化,地面热量收入先由少到多(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后由多到少,而午后一点钟前后才使得地面热量收入=热量支出,之后因其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地表温度开始下降。所以一天中最热的应是午后两点中左右。综上所述,太阳辐射是在当地地方时12时达到最强,地面温度是午后1时达到最高,近地面气温是午后两点达到最高,中间存在着热量的传递过程,所以有一定的时差。
五、巴山夜雨,千古咏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夜雨指晚8:00以后到次日早晨下的雨)时,李商隐这首诗不仅是千古名句,还揭示一种天气现象(注:巴山不是指的大巴山,而是重庆北碚的缙云山)
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1.西南山地潮湿多雨夜间云密蔽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而云层上由于辐射散热温度偏低,云层的上层和下层形成了温差,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2.西南地区晚上的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