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九州杯全国研学大赛全国选拔赛优秀作品选登(二)

发布于: 2020-07-31 13:56
阅读: 756

第三届研学大赛通知(二)

因疫情影响,第三届九州杯全国研学大赛现场总决赛延期举办,具体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

初赛共收到全国各地师生提交的作品6000余件,作品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现全文刊登部分优秀作品

 

作品四: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实

                       ——以金沙遗址为例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升庵中学

(黄丹  刘晓菊)

 

摘要:文章以成都市金沙遗址研学旅行活动为例,阐述了如何开展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成都市金沙遗址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将从研学背景,开发过程、如研学主题、研学线路、研学目标、研学内容、分工合作、研学实践、成果展示、研学评价,研学总结与反思,通过金沙遗址研学旅行活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并且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研学旅行 研学课程 金沙遗址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概念。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发现,2017版课标更加重视研学课程的实施,即在研学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地理教学,补充地理教学,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课程开发背景

研学旅行没有固定的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学生所处阶段和地域特色为主,形成校本课程。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次单学科的研学活动,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含有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所以这次金沙遗址研学活动我们尝试着跨学科融合课程。

在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结合,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资料查阅法;在知识构成上进行多学科融合,涉及到地理、政治、历史、生物、建筑学和美学;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融合、课内外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多种融合共同达到综合育人的效果,在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开发过程

1、确定主题

金沙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分为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与修护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园区林等。馆藏文物种类丰富、体系完整,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及艺术价值。根据金沙遗址的区域特征,,确定把主题定位六大方面,其中包括金沙遗址区域地理篇、建筑篇、考古篇、文化篇、功能区探秘篇、美学篇。

2、线路设计

根据研学主题设置研学点,本次研学主题涉及到两条线路。线路一是金沙遗址南大门——遗址馆——陈列馆——南大门,线路二是南大门——遗址馆——陈列馆——金沙鹿苑——乌木林——南大门,两条线路都各有不同的侧重主题。

3、研学内容与目标(分学科列表)

根据研学主题的设置,我们将围绕主题设置以下研学内容和研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主题

研学任务

研学目标

教材知识链接

 

 

 

 

 

 

区域地理篇

认识金沙遗址的区域地理环境;评价金沙遗址开发条件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思维与方法;跨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严谨求学态度;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演讲表达力;艺术展示;多媒体使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第四章第一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选修《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

①金沙遗址的区域地理环境对文物形成和开发的影响

培养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②根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分区示意图,理解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二章城市的功能区分布及影响因素

③动手画出金沙遗址内部各馆区的简笔图(注意地图三要素)动手绘出金沙遗址地层的简笔

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④探秘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主要从地质环境和气候分析)的变迁过程与佐证?

培养综合思维,学会推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筑篇

陈列馆顶部的建筑设计(形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会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的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与应用。

考古篇

①金沙遗址考古的过程及考古意义②从金沙遗址功能分区了解古成都的城市建设

培养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

 

文化篇

①记录金沙遗址各级文物,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并作简单介绍②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③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开发金沙遗址,传承古蜀文化?④科学技术在金沙遗址中的运用情况及重要作用?⑤推动金沙文化进校园提出几条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紧扣政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共同参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升文化自信。

 涉及到人教版高中政治中《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章节。主要包括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珍宝探秘篇

①推测象牙堆所形成的年代?分析象牙形成规模的原因?目前象牙保护的措施有哪些?②推测太阳神鸟所在年代及背后的含义?寻找金沙遗址博物馆有哪些设计用到了太阳神鸟?③什么是乌木?其主要形成树种有哪些?乌木价值与功能?

培养综合思维,提升自身能力。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植物的的分类及特征;乌木的功能与价值;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美学篇

根据金沙遗址的文化内涵设计文创产品,并阐明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的意识

涉及到《美学概论》中什么是美学,身体劳作与“手艺”,美感经验的形态。

 

5、研学过程

10月22日我们高二年级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金沙遗址。在金沙遗址学生根据指导老师主要根据提前的准备分组行动,同学们各组按照自己设计的研学线路进行考察,老师带领着同学们调查了遗址馆、陈列馆、太阳广场、乌木林和金沙鹿苑,研学时间紧凑但很充实。

6、研学成果整理与展示

(1)成果整理

在现场研学返校后,各小组就分工协作,在一个星期左右完成初稿,再由各位指导老师抽午休或者晚自习的时间给同学们指导,在报告修改了两三个星期后终于定稿了,整个期间同学、老师都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以下是学生部分成果整理。

 

成果一:金沙遗址所处的区域地理环境

 

成果二:功能区布局理念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②多元一体,是一座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③遗址馆和陈列馆分别位于摸底河的南北两岸,一方一园,刚柔并济,相得益彰。④园林区实现了“自然之美,草野之趣”的设计理念。⑤“让更多人走进金沙遗址,让金沙遗址走向世界”的理想得以实现。

 

成果三:科学技术在金沙文化中的重要性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在科学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沙博物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

②大众传媒日益彰显出传递、沟通、共享的主要功能,已经成为金沙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科技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金沙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动使收集、选择、传递、存储金沙文化资源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极大的促进了金沙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成果四:推动金沙遗址文化走入校园

①通过文创产品激发学生对金沙文化的兴趣

②开展金沙文化活动进校园,深入挖掘金沙文化内涵,弘扬金沙文化。

③支持金沙文化走进校园,开展一系列有关金沙文化的宣传活动。

(2)成果展示赛

所有参加学生都要提供作品展示,展示包括如下方式,准备展厅需 1 天时间,展示会需课时 4课时。

① 提供一种形式的作品,可用于悬挂、粘贴、摆放,可以是纸质、木质、石质、草编、布料等。(每组都需准备其中一种形式的作品)

② 舞/讲台(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形式。)

a. 小组合作制作 PPT演讲。

b. 演奏器乐歌舞小品。

c. 画册、影集、书、模型等成品宣讲说明。

 

5、研学评价

本项目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及家长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研学社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政教处给予大力支持,每次带学生研学活动后,学生回校整理研学成果,成果在学校进行ppt展示大赛,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①过程性评价采用评价表:②总结性评价通过最后的成果展示活动进行。

成果展示分为PPT演讲和答辩两个环节。总分100分,其中PPT展示占60%,答辩占40%。以最后得分依次评出一、二、三等奖。

6、研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本次“金沙遗址”活动分析,多学科的研学旅行是在必行,单一学科的研学旅行在课程设计中具有局限性,多学科的融合必然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中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渐强,建设以地理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学旅行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经历。在这次身体力行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的意识、安全意识、交流合作能力及地理实践力。研学活动也对教师是一种机遇与挑战,首先自己的地理素养要足够,能够指导研学旅行,更要指导研学旅行成果形成,在研学旅行督查评价中发挥优势。

在研学的准备,实地调察、后期整理报告过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积极性与组织能力,但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研学效率低;部分同学执行力不足,导致整理资料的效率不高。

 

三、结语  

研学旅行给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如果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难以走向常态化,也不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动的教育活动,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体现“联合、结合、整合”的特色。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活动[1]。因此,建设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打破目前研学旅行中存在着没有认清主题、少合格导师、缺乏适切课程、未能体现研学等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开发课程,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学段的认知能力来具体操作,特别是作为目前高中阶段,我们要把握新课标的课程实施纲要,遵循有小尺度到大尺度的区域认知顺序。发挥地理学科的核心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实施对区域实施综合性的课程开发。

(本文已被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刊录用) 

参考文献:

[1]周璇,何亮。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教育参考,2017(6):76-81

 

作品五:  磁器口古镇记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

作者:张芸凡  

指导老师:李永鸿

 

仆从父母游南北,丁酉年至磁器口。立秋三日已,然其蒸煮烤炙之盛,胜似始夏未久矣,鲜有风丝。人流淙淙,飘飘然夹于其中,汗如泉涌,身不由己。跂而望矣,唯见黔首攒动,汗气蒸蒸,烈阳晃晃。石房睥睨,木门暝然似洞,门檐龙凤辉熠,曳灯笼一盏。

迫于庞然人流,碎步行百余尺,街巷渐窄,晦然昏昏,愈燥,如蜂之困于笼而不能出也。奋起,穿人取道,越过人头,唯见铺头。客如潮涨平两岸,尽显发型之散乱。有串串杂然,尽备良蚕美蛆蚱蜢之属,油炸烟辣,香远四散者,西域人士烤肉也。汤沸于锅,细沫粘边,白烟腾腾,音容模糊,长筷捉面,白面褐粉卷于汤者,过桥氏也。白褂黑裤,白巾搭肩,朗声喝菜单至厨房,挑汤菜一摞,踮脚别身踅于窄道之间者,店小二也。解衣摘镜挂之椅背攥之手心,细汗涔涔,面红耳赤者,游人食也。食酣之乐,非酸非辣,面者熟,肉者烹,莫管甜津饲料添加之惧,暂抛鸡精味精滋味之忧,筷勺相争,埋首汤碗之中,腆肚团乎椅上者,食憨也。及憨则退,步履携风,下山虎扑寻再食也;既其巷,则饿扑他处;穷其镇,则感叹之朋友圈,归之车马,绝尘而去也。

忽而墙回路转,修竹几竿,斑驳稀疏。青石散乱,竹影在隅。当是时也,雨乍霁,风朗气清,有水积于石,晶晶然匿足步之间。檐漏残雨,滴石缸,纹起鱼惊。藓布石上,青翠湿墙,欲上黑檐。门前年画,斑斑旧迹。入门,豁然明朗,小院寂寂伏焉,庭内青葱妍丽,日光跃于枝梢。廊下黯然,左蜀中糖门,右陈氏麻花,高椅矮桌,参差错落。竹树环合,白墙时见,偶有雀鸣,脆脆响也,清静之,嘤韵之,悠然静之。一盏书,一捧茶,一碗话梅龙珠,蜷布椅。景之明,云之浮,天之高远哉!

呜呼!或常求人生之惬意,却以忧国忧民,自以心为形役,致使步履匆匆,闭目塞听,故以为寻无处。莫若随心所欲,任其去留,勿专以寻,则自有一分惬意,心亦远亦近也。此即游之本意是也。

然仆所见之四海繁华,山水风流,人情和美,喟然自足者,盖因太平日久,斑白老者亦不识干戈也。吾想夫漠漠黄沙,难掩战士之骨;飒飒北风,不解离人之苦;平民百姓,颠沛流离,饱受饥寒之困,疾病之扰;偶得暂息,谈及曩者,后生以为华胥之梦,长者忆而怅然。若离乱至此,则安定难寻,兴盛不复,何来惬意之寻?故知太平方可兴国,安邦方可福民也。

己亥年处暑

 

作品六: 云上研学之减河湿地橡胶坝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

高一31班  宋殿烨

指导教师:丁风娜

疫情期间延迟开学,每天网课的日子让我多少有些郁闷。近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启航研学社团的指导老师推出了“云上研学”的活动。指导老师要求大家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不去人多的热门旅游景区,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云上研学(把研学过程及研学成果录成视频发群里)。一来可以让同学们走到户外,充分接触大自然缓解一下焦虑;二来可以训练我们的地理眼,用眼睛发现美、记录美;三来把研学小视频发群里大家还可以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可谓是一举三得。

接到任务后,我们“启智”小组的三名成员立即召开网络视频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去德州减河湿地橡胶坝。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老师之前上网课的时候给我们提到过橡胶坝。对橡胶坝的功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并没有见过具体的橡胶坝到底长啥样。

二、该橡胶坝位于德州减河湿地公园,是一个开放性公园,德州市民日常休憩游玩的场所,五一期间客流量不会太大。

三、这里距离武城也不远,40分钟车程刚刚好。而且周边停车位非常充足。

四、我们小组有一位成员曾经去过减河湿地,但是当时由于缺乏“地理眼”,根本没有注意到位于减河之上的橡胶坝。此次也算是故地重游。

综上分析,我们决定在五月二号的下午去减河湿地探究橡胶坝。大家通力合作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做好了行前准备工作,并把精心制作的研学手册第一时间发给老师。老师备案之后,我们就开启了减河湿地研学之旅!我们的重点是研究橡胶坝,那就直奔主题吧!

橡胶坝又称橡胶水闸,是用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做成、内外涂受力骨架,敷橡胶做保护层,加工成胶布,再将其锚固于底板上成封闭的坝袋,通过充排管路用水(气)将其充胀形成的袋式挡水坝。坝顶可以溢流,并可根据需要调节坝高,控制上游水位,以发挥灌溉、发电、航运、防洪、挡潮等效益。

减河湿地公园拦河橡胶坝,坝长116.08米,坝袋展开最宽处达16.18米。坝袋量约为150万立方米。该坝为充水坝,坝体为柔性软壳结构,能抵波浪冲击,且止水效果好,跨度大,同时能对公园起到美化效果。

研学途中我们发现由于坝体周围护栏已经损坏,防护措施不到位,很多游客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到坝体上游玩。人们显然已经把这座露出水面的橡胶坝当成了一座连接减河东西两岸的桥。对于竖立在岸边“坝上危险,禁止行走”的警示牌视而不见。孩子们在上面追逐打闹,不仅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对坝体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随机采访了几名游客,发现好多游客的安全意识并不高,有的游客甚至以为这就是一座供人们来回行走的桥,这不禁让我们不寒而栗。

针对这些情况,建议政府部门及时修缮周边护栏,加强管理力度,安排专人值守,劝阻游客远离橡胶坝,远离溺水。同时游客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研学结束之后我们小组写了一份保护橡胶坝并远离危险的倡议书,还录制了“云上研学”小视频以及防溺水小视频。我们把倡议书和小视频发到了班级群和地理说理解图群,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大家都表示要把小视频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发给身边的朋友、亲戚、同学,并且身体力行,保护资源且远离危险。这次研学,我们收获颇丰,不仅增强了实践研学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地理眼,还能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尤其是我们制作的小视频如此受欢迎!通过这一次研学,我们信心倍增!研学路上我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来!跟上我们的脚步,

一起去研学!

 

2020高考

(以上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跟随高考风向标,

大语文、文史不分家、大文科是趋势,

老师和学生必须走出校门,

否则不是地理教不好学不好,

文综考不好,作文都要不会写了!

 

2020高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