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米尔高原研学(夏至篇)

六月的帕米尔,阳光像融化的金箔流淌在高原的褶皱里。海拔四千米的风中,紫红色的针叶风毛菊率先感知到夏季的短暂馈赠,在岩屑坡上绽开星芒般的花朵。这是帕米尔高原的黄金时节——积雪初融的溪流正用银线缝合群山,而盛行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已在慕士塔格峰的雪墙上撞碎成虹。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自西汉就进入了我国版图,是我们最熟悉的西域地名之一。然而它山高路远,且一部分位于国境之外,分属于几个不同的国家,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帕米尔高原,让我们感到亲切而又陌生。
对于地理人而言,帕米尔高原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里囊括了无数极致的地理魅力和人文内涵,如果地理研学要选一处终极目的地,一定是帕米尔高原。我们罗列了以下20个地理看点(部分知识点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在帕米尔高原拧成了个巨大的“玫瑰节”,因此帕米尔高原被誉为万山之祖,如果把这几大山脉比喻成五根手指,帕米尔高原则像是手掌。地理学界还有一种比喻: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是五匹骏马,帕米尔高原则是拴马桩。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都与帕米尔高原有关。帕米尔高原将亚洲大陆分割成东亚、南亚、西亚和北亚几个独立的地区。帕米尔高原身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被几大荒漠环绕。然而高原上矗立的高大山体拦截了高空中自大西洋远道而来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降水。降水和积雪在漫长岁月的堆积下,发育了上千条冰川。帕米尔高原冰川不仅数量众多,且体量巨大,如费琴科冰川长达77公里,厚达1000米,冰川融水汇集成数条赫赫有名的大河——塔里木河、印度河与阿姆河,帕米尔高原成了干旱区中的水塔,因此被称为“万水之源”。帕米尔高原具有一些相互矛盾的特性:它地远山险却是欧亚大陆的居中之地,更是古道通衢。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和严酷的气候环境,曾阻挡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进的铁骑,限制了班超大军出征的步履。然而,它又为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一条条隐秘而坚韧的通道,成为亚洲各地区相互交通的大十字路口。古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和中华文明在这里交汇,丝绸、瓷器、茶叶、苜蓿、胡椒、大宛马从这里传播到异国他乡。

教科书告诉我们我国最西端位于帕米尔高原,然而,帕米尔高原面积很大,相当于浙江省大小,我国最西端到底在哪里?关于我国最西的话题网络上众说纷纭,在我国最西行政村斯姆哈纳村附近还建有“中国西极”和“最后一缕阳光从此落下”标识,显然大错特错。其实我国版图最西的点在中、吉、塔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座雪山上,常人无法到达。我国最西行政村在斯姆哈纳,最西乡镇在乌恰县木吉乡,最西的县城是塔什库尔干(比乌恰县城略西)。
慕士塔格峰巨大的山体阻挡了高空西风带气流和极地冷湿气团的经过,并使其中的水汽在山顶以粒雪形式沉降,让慕士塔格峰成为一个巨大的冰川中心。冰川通常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两大类,而慕士塔格冰川不属于这两种,浑圆的山顶保留着原始的夷平面形态,属于罕见的冰帽地貌。与许多尖角棱锥的雪峰不同的是,慕士塔格峰山形巍峨平缓,如厚重踏实的臂膀,不会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就有了父亲的形象,被称为“冰山之父”。
▲慕士塔格峰 图片来源:网络
新疆除了大漠、雪山和草原景观,还有壮阔的红层地貌。亿万年以来沉积环境的变化造就了地层中不同化学元素的积累,显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带,红色主要来源于岩层中富集的高价铁化合物。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得原本水平的地层发生不同角度的倾斜和抬升,流水的切割和风沙的吹蚀,将这些延绵不绝的彩色条带暴露于地表。沿着S309省道,从喀什到斯姆哈纳口岸,沿途是新疆红层地貌景观最密集、最精彩的区域,伴随这条路的是一条河水鲜红的克孜勒苏河(突厥语红色的意思),S309省道堪称中国的红层大道。 ▲红层地貌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V形谷的典型代表是横断山区的峡谷,那帕米尔高原的宽谷则是我国U形谷地貌的佼佼者。这些U形谷很多是古代冰川的杰作,数万年前,如今的山谷很可能正是被宽厚的冰体所充斥,流动的冰川像钢锉一样对谷底和谷壁不断挖掘、磨蚀,同时两侧山坡上的岩石也在冻融、风化作用下逐渐碎裂崩落,山谷的轮廓逐渐被修磨成如同英文字母U的形状,因此被称为U形谷,与河流侵蚀切割造成的V形相谷提并论。在帕米尔高原还可以欣赏到内地罕见的风蚀石窝地貌。砂岩表面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形成了若干小凹坑,又经风所携带的沙粒在凹坑内长期磨蚀,小凹坑逐步变大变深,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故又称“石格窗”,大的凹坑则被称为“风蚀壁龛”。
在天山和昆仑山可以欣赏到一上一下两个草原带夹着中间一条森林带这样独特的风景,这种景观与教科书中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截然不同。那是因为新疆的“基带”是温带荒漠,高大的山脉拦截了高空中的水汽,带来降水,成为干旱区中宝贵的“湿岛”。“湿岛”海拔从低到高,降水量不断增加,在海拔稍高的地方依次出现草原带和林带,叠加垂直地带性因素,林带往上又出现了草原带。这种倒置地貌颠覆了我们对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认知。
▲风蚀石窝地貌 图片来源:网络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中国最牛的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相邻,是我国唯一与三国接壤的县。并同时并拥有乔戈里峰、慕士塔格峰两大在地理学界如雷贯耳的雪峰。无数历史人物在此驻足:高僧法显、玄奘曾沿着它西行求法;大唐名将高仙芝灭小勃律国,重开丝路;东北魏宋云、慧生都经过塔县前往西域......

十一、喀喇昆仑公路
穿越帕米尔高原的喀喇昆仑公路,因高海拔和修筑的艰辛,被称为世界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从喀什起,经红其拉甫口岸,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到达伊斯兰堡,也叫中巴友谊公路,全长1224公里,其中我国境内415公里,属于314国道的一段。从塔里木盆地起,沿盖孜河谷攀升,随后围绕在公格尔峰和慕士塔格峰的山脚前行,再沿着塔什库尔干河至红其拉甫出境,南北走向的萨雷阔勒岭一路相随。
▲喀喇昆仑公路 图片来源:网络
帕米尔以南北走向的萨雷阔勒岭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中国境内的部分一般被称为东帕米尔。帕米尔高原原本全在我国境内,19世纪,沙俄便不断蚕食帕米尔高原西侧部分领土,英俄两国在扩张势力范围时,出于博弈和缓冲的需要,在帕米尔高原私自瓜分了第三国的领土:把当时属于清政府管辖的帕米尔高原西部地区的部分领土,划给了第四国——阿富汗,造成了今天瓦罕走廊这段奇异的国界分隔。

十三、帕米尔高原的少数民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帕米尔高原上生活着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塔吉克族聚居区。与当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教民绝大多数都信仰逊尼派不同,塔吉克族教民信仰的却是什叶派。“柯尔克孜”是“高山游牧人”的意思,与境外吉尔吉斯族属于同源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汉代“坚昆”,魏晋南北朝“结骨”,唐代的“黠戛斯”,宋金时“纥里迄斯”,元代时“吉利吉斯”、清代“布鲁特”。
帕米尔高原囊括了各种“之最”:我国海拔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接壤邻国最多的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名最长的地级行政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我国边境线最短的国家——阿富汗;我国唯一的白色人种民族——塔吉克族。
白沙湖是由古冰川刨蚀而成的冰碛湖。当时冰川挟带着砾石,循山谷缓慢下移,冰舌前端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巨垅。其后,气候转暖,冰川消退,便潴水成湖,丰水期时河流从上游河谷处冲刷灰白色的灰岩地层,将砂石汇聚到湖底,形成白沙湖。沉积的白沙则在水位下降的寒冷季节出露,盖孜峡谷是一个大风口,灰白色的沙屑被日夜不停的大风吹上山坡,千万年过去了,便形成了聚白沙成山的白沙山奇景。
▲白沙湖和白沙山 图片来源:网络
在地貌学中,蛇曲又称河曲、曲流,意指迂回的河床或河道。在慕士塔格山下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比降减小,同时不受河谷基岸的约束,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摆动,从而导致河流的凸岸长期堆积,形成边滩,凹岸被不断冲刷,河道逐渐向凹岸侧偏移,形成河曲现象。
▲蛇曲地貌 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穿越帕米尔高原有两条通道,一条是瓦罕走廊,一条是北侧海拔更低的阿赖山谷。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都跟这个两条通道有关:马可·波罗从此进入中国;斯坦因、斯文·赫定等西方探险家在此驻足;1759年,清军追杀逃到帕米尔的大小和卓;1865年,浩罕人阿古柏经阿赖山谷侵占新疆南疆,后被左宗棠大军击溃,新疆得以收复。帕米尔高原至今关乎整个新疆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十八、萨雷阔勒岭
帕米尔高原是由高大山岭和宽阔谷地相间构成的一片区域,没有统一的高原面,山脉都是巍峨高耸的极高山,谷地也大都是类似于盆地的宽阔之地。在这些大山之间,一列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脉格外显眼,这便是萨雷阔勒岭,它将帕米尔高原被分为东西两部分,正好也是塔里木河和阿姆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还是我国与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界山。

十九、阿图什天门
位于阿图什市和乌恰县交界处的阿图什天门,高达36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高的天然石拱门。为何叫拱门而不叫天生桥呢?因二者成因不同,天生桥一般是流水的岩溶作用或水流的机械侵蚀造成的。而拱门是风化和风蚀作用所致,大多数产生在干旱区中。
▲阿图什天门 图片来源:网络
二十、各种地理专业术语的实地考察
冰斗、角峰、刃脊、夷平面、粒雪盆、冻胀丘、海相沉积......


九州杯研学大赛组委会
2025年4月20日
点击查看相关链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九州杯大赛公众号